English

《国际金融》教材的特色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征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
2000-02-23 来源:光明日报 复旦大学 杨长江 我有话说

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项目中金融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国际金融学面临的教材改革任务要完成起来是特别的紧迫与复杂。一方面,从中国乃至于世界范围看,国际金融领域的形势发展极为迅猛,汇率、国际收支、短期资金的国际流动等问题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在当今世界中,国际间的资金流动问题极其突出,这使得曾先后依附于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的国际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而且这一学科内容上更新速度相当快,已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研究水平与世界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表现在本科教材上则是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严密的逻辑体系,常常是将各种问题堆砌在一起的板块式结构,理论与实务不分,内容陈旧而且对西方理论的分析限于简单的介绍与批判,这不仅不利于国际金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本科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可以说,我国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面临着一场革命,这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小修小补所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从内容到体系上都有全面的创新。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教育部的委托下,复旦大学姜波克教授主持了新的国际金融学教材编写工作,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力度相当大的改革。正如在武夷山召开的教材大纲研讨会上专家们所指出的,教材做到了面貌焕然一新,基本上体现了面向21世纪这一课程改革的要求。此书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革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象的界定上,明确提出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出发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也有所区别,主要体现为更为突出了一国的内外均衡问题,对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问题的考察视角有了变化,强调了对这些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内外均衡问题,从而能更深刻地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更具有科学性,并且拓展了国际金融学的活动空间,提高了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政策意义,为国际金融学科的未来发展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第二,在逻辑的展开上,本书指出国际金融学的逻辑起点是经济的开放性,以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问题为主要线索。

第三,在体系的安排上,该书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展开,逐步深入,主要可分为四部分。首先,介绍开放经济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帐户与国际金融市场两个角度切入,为进一步分析作了铺垫。其次,介绍开放经济的运行机制,分析开放经济在各变量的共同作用下自动趋向平衡的过程与经济内外均衡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一国如何利用政策工具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进行理论上的准备。再次,介绍一国如何利用政策工具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具体分析开放经济下各种政策工具的效力。最后,专门介绍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国际协调问题。这样安排,在体系上较为完整,便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在内容的取舍上,本书主要考虑两点。①宏观性。本书较少介绍实务与历史方面的问题,而是将主要篇幅用于宏观理论与政策问题的分析上,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框架。②兼顾继承性与创新性。从继承性上看,原有国际金融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包括在该书之中,当然这些内容的详略、分析角度、所处位置都有所变动。从创新性上看,该书对国际收支、汇率等传统问题都有全新的表述与分析,对大量的原有教材不曾涉及而又属于国际金融学比较基础的、已相当成熟的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作了介绍,对国际金融领域新发生的重大问题都尽可能地以一般原理和知识点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该书在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新教学的知识结构,使该书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